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杨文漪
7月15日,江城武汉,记者推开位于江汉区青年路一家新餐厅的玻璃门,美国人卡腾龙正忙碌着调整桌椅布局,笑容灿烂。
卡腾龙扎根江城20年,现任博梵武汉环境工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、中美商会华中区执行委员会主席。
2004年,卡腾龙携家人来到湖北,2006年将事业重心移至武汉。20余年,他从电力机械起步,涉足居家养老,如今投身环保科技与酒店业,先后荣获武汉市“黄鹤友谊奖”、湖北省“编钟奖”等荣誉。2023年12月,作为首批50名外国人之一,他拿到新版中国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——五星卡,这是对他深度融入的最高认可。眼前这家正在试营业的餐厅,是他事业版图的新起点。
选择在武汉投资餐饮,卡腾龙首先看重的是这座城市交通区位优势。
“武汉九省通衢,高铁网络贯穿,5小时交通圈覆盖中国近40%人口。”更让他信心十足的,是文旅市场的蓬勃生机:“无论经济周期如何,人们对相聚、放松的美好体验渴望从未消退。武汉正迸发着这样的活力与需求。”加之坐拥超过120万大学生的人才红利、比沿海一线城市更具竞争力的生活成本,在卡腾龙眼中,武汉是一片充满潜力的投资热土。
商业考量之外,是情感驱动。“更重要的是,我和中国人的友情在这里生根发芽。这是商业计划书无法书写的。”卡腾龙的微信好友多达1436位,他组织的一场聚会,邀请300多位朋友,一半是中国人。
为何如此热爱武汉?卡腾龙笑着掏出手机,翻出朋友圈:“看,就是这条。”屏幕上是中英文夹杂的感叹:“今天去买牛肉面,却和新老朋友免费参加了一场私人盛宴!中国人太伟大了!即使你只付出1%的心意,他们也会回报你110%!”
这家面馆老板视他为老友,在他不便时曾主动送餐上门,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。有段时间面馆生意清淡,卡腾龙特意通过微信,给老板发了个名为“友谊”红包,鼓励她坚持住。
卡腾龙说:“我并没为他们做什么大事,但得到的回报如此丰厚。”正是这些日常的点滴,让他感慨“比武汉天气更热情的,是中国朋友的心”,也启发他将餐厅打造成一个连接中外好友、像“家”一样的舒适空间,“期待这间餐厅成为温暖的延伸。”
这份对“家”的珍视与营造,早在20多年前便埋下种子。2004年,卡腾龙带着妻子和3个年幼的孩子来到湖北工作,不久定居武汉,原定3年外派合约到期后,一家人选择留下。孩子们在武汉长大,直至高中毕业。最让他感慨的是小女儿:初来时每天哭着要回美国,十年后回美国读大学,她在宿舍悬挂起象征家乡的中国国旗。“她说起家乡,指的是武汉。”大女儿大学期间也曾回武汉实习,“孩子们的路自己选,如果未来愿意来武汉发展,我会非常高兴。”卡腾龙说。
在武汉生活20年,卡腾龙的中文仍“结结巴巴”,长期停留在“生存汉语”的水平。他自嘲:“其实我一直在学汉语,只不过汉语太难了!最近开始‘专攻’。”去年开始,他下决心系统学习,向流利进阶。“多学一点,交流就更深一点,”他兴致勃勃地分享刚掌握的句子:“欢迎光临我们的餐厅,请您来品尝,下周开业!”
卡腾龙的未来,已与武汉深度交织。“公司在此、项目在此,生活、朋友与记忆在此。”展望武汉国际人才自由港建设,他充满信心:“这座城市完全有潜力成为中国最友好的全球人才枢纽之一!它拥有顶尖大学构成的人才沃土,政府始终如一地提供关注、支持与协助,让我们感受到被欢迎、被尊重。”
采访尾声,卡腾龙手机响起。拿起翻转间,手机壳背面那张五星卡清晰可见。这张象征永久归属的卡片,早已融入他的生活日常:乘高铁刷证秒过闸机,免去持护照排队的繁琐……“所有外国朋友都‘嫉妒’我。”卡腾龙笑着说,这张贴身携带的五星卡,是他过去20年江城岁月的见证,未来也将伴随他在武汉的每一天。
股票配资软件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